论坛现场“国际化”是上海的地缘文化特色之一,也是东华大学设计学的学科特色之一。 上海绒绣颇能体现地缘文化的国际化特色,它从西方舶来却在上海开枝散叶生根开花,最终成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在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《上海绒秀研究》首发式上,青年学子致敬非遗,现场充满了文化传承的仪式感。
近年来,东华大学充分发挥“研培高校”作用,在“研”与“培”上下功夫,将非遗研培与学术研究、学生培养紧密结合,为非遗传承发现和培养更高层次的新生力量,促使设计学科在融入国际、聚焦时尚的同时,更深植于中华优秀文化。
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表示,举办论坛的宗旨之一就是为沪上学者、学子提供学术交流、试水的机会,鼓励研究生不仅听大咖说,更要有独立研究、主动交流的勇气和底气。
“秀”一段传承发展的佳话“民族与时尚,传统与创新,矛盾与融合,看似不搭又紧密相连。
我希望能成为它们之间解密的桥梁,做苗族刺绣文化的传播者、创新者。
”来自贵州的少数民族绣娘、学员熊宽燕激动地说。 由传承人学员和10位东华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结对设计的40套时装,在22日下午举行的非遗研培成果动态秀上轮番登场。 学生、设计师与非遗学员同台共秀,一场“魔都+黔风”的服饰盛宴诉说着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佳话。